又开车了到站啦

去年的这个时候,发布了最近的一个创造-又开车了。简单讲,这是一个汽车评测视频聚合订阅工具,当UP主更新视频的时候,通过微信公众号向你推送更新通知。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以微信公众号作为主动推送通道的RSS聚合订阅工具。

这是一个完全个人兴趣推动的side project. 没有设定止损的基线,也没有盈利的目标。而现在来总结这个项目,源于几天前,微信提醒认证续费。结论很简单,不想续费了,准备关闭这个项目。当然,我承认有本能的反感这种“很微信”的恶心做法。项目层面本身的情况也是时候做一个总结和了断了。

因为只在早期在自己的微信车友群做过推广,因此可以认为没有什么运营结果,也谈不上亮眼的运营数据。用户量级较低,且很多都是友情订阅,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数据。在吸引早期用户和提高用户活跃上,个人的有限经验可以总结为:找到合适的池子捞鱼,舍得花本钱搞活动抽奖。

这是否是一个伪需求?即使抛开被推荐算法信息流淹没的时代背景,主动整理和聚合自己的订阅早在Google关闭RSS订阅产品Google Reader就说明这是一个非主流的产品。但这不是一个伪需求的产品。从用户视角看,信息的消费是有成本的,成本由小达到依次是:推荐,推送,订阅,搜索。而这个产品的初衷其实就是希望将订阅的消费成本拉低到解决推送的消费成本。从这点看,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产品逻辑也是自恰的。

这是一个商业闭环合格的产品吗?我这里说的商业闭环不等于账面盈利,而是整个商业逻辑闭环是否能够持续有效运转。从这个标准看,显然不是。账面上,零星有用户友情打赏,但是肯定是不够服务器以及微信的认证税开销。但是产品的定位是非常垂直的汽车评测领域。而这个领域但凡是稍微有点观察和思考,都能发现者这是一个车厂主动补贴评测博主(特指国内)的市场。你看到的绝大部分汽车评测都是评测博主拿了车厂的俸禄后的“软文”,行业也叫做“恰饭”。这里两个关键词我都加了引号,只是“客观中立”的陈述这样一个行业事实😂。因此,作为一个该领域的聚合订阅工具,面对的又是C端用户,其实就是联合这些评测博主提高软文的分发效率。我的盈利模式是来自于整车厂吗?我没有足够多用户的前提下,基本是不用想了。虽然汽车评测的门槛看起来和做起来非常低,但是跪舔的姿势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学并且学得会的。我的盈利模式是基于订阅用户做增值吗?很难。普通用户买车一般两个渠道,4S店和汽车经销商,如果不是强运营,很难通过一个订阅工具影响用户的购买行为,从中赚取“介绍费”。汽车后市场电商导购有一定的潜力,从过去一年搞过的一些活动及带货量看:

  1. 尽量避免比较长尾保养三滤系列,内容生产成本较高,且很难持续。
  2. 中国车主用户的心智基本还是被4S店洗脑的状态,DIY水平普遍很菜、很差,普遍抠门。因此不要被“改装”相对较大的喊声欺骗,当前阶段,如果你没有线下实体店,不要跟4S店抢生意。两个案例可以参考:老司机和大家car里面的机油销量。
  3. 因此,车型无关的车用品是个不错的选择。从数据看,我自己做过的最好的一个带货案例也是落在这个品类。而且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都是自然流量转换为下单购买。进一步的,可以尝试与车用品厂家联名推出1~2款爆款的商品。很遗憾,自己没有时间来尝试这个想法了。

现在要关闭这个项目有遗憾吗?坦率讲,真没有。作为一个just for fun的side project, 其实非常感谢这个项目,尤其是做这个项目的过程。过去的一年家里发生了许多事,五味杂陈。但是,做这个项目的编码和运营过程可以将这些事情串起来:还记得跟媳妇、女儿回老家,动车上和酒店里写下的许多代码片段,有时候不禁在代码的注释里写下编写这段代码的此情此景;还记得在去年那趟一直魂不守舍的江西之行,一路上的焦虑、无奈、失落,但是却在那个时候写完了项目的最后几行代码,合上电脑的那一刻,内心变得平和;还记项目正式发布的那个特殊时间,有些人离开了,但是这个项目在我意料之外的时间上线了。感谢做这个project的过程,让我有了很多难忘而深刻的回忆和体验。

这个项目真的就这样关闭了吗?是的。但是,这个方向并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近期看到即刻回归,还是挺为他们感到高兴的。而基于这个项目所沉淀的思考、技术底座将被我应用到另外一个项目,希望以后可以再次总结和复盘该项目。而这个期限是多久呢?也许又是一年,管它呢,just for fun!

–EOF–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