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李想

最开始知道李想是在大学时候。每每溜达到中关村,一个“中学生”创办的企业屹立在微软、新东方等众多大公司、巨头之中,难免对其人其事感到好奇。后面家里换车,发现满足当时自己使用场景的产品还真的只有理想。用钱包投票其产品的同时,又再次引起了对李想的好奇。

很多人对李想的印象是“理想汽车的创始人”,但我更愿意称他为“理想的李想”。因为他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坚持。毕竟,行为其表是容易被模仿的,事实上,L系列取得市场认可之后,模仿者众。甚至有人调侃,李想凭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市场认可的“新能源”。

恰逢昨晚深夜回家,回看了i8的发布会。正好看了李想主讲的前半段。虽然发布会后,股价似乎很不买单。但是,在疲劳而闷热的深夜,能让自己如白驹过隙的仔细倾听半个多小时,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而这种魔力的原点来自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李想的演讲中,郑重的阐述了他对SUV的理解。这算是正对一个长得很像MPV的i8的质疑的回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因为在我看来,李想的演讲中,最打动我的并不是他对SUV的理解,而是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而在这个网络环境越来越噪音话的时代,很多人是不想也没有耐心看到背后这点。

用户的需求其实并不是某个天马行空想法的造物主降临。而是有很多细致而系统的全面展现,甚至是润物无声。当你习惯它的时候,你并不有所直觉,但是当你回过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而这个点上,其实让我在某个时刻有了当年会看乔帮主演讲的感觉。

新能源汽车是民用制造业和科技的制高点。与“为发烧而生”不通,李想更多的是在阐述硬件和软件为产品和体验买单,典型的新时代的包豪斯思想。比如,小米的电机卷参数,而理想的自研电机卷静音。很多人觉得这可能是雕虫小技,甚至“无用”。但正如很多重大的变革,往往萌芽的时候很难就被看好。或者说,一开始的看好往往意味着本质的不看好。

而任何商业最终都要回归市场。而李想不止一次的证明了其对市场和商业的理解。比如,mega 的增配和涨价,i8 的定价策略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执迷不悟,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不凡”。市场需要教育,但更多时候市场需要挖掘和引导。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有如此的洞见,跟不要说行动。

几个月前,因为限价单导致没有买入理想的股票还耿耿于怀。如今看了发布会有种很不理智的投资上的爱屋及乌。但是依然再次选择了用钱包投票。这也是自己的一次思想和行动实验。这笔单子,一年以后再见。

–EOF–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