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人

题目毫无碰瓷名著《追风筝的人》,记录一个周末正好陪女儿放了一次风筝的所思所感。

最开始夫人安排我陪女儿放风筝我是拒绝的,因为从既往经验看,总是绕不开最终女儿让我收拾那一团乱麻的风筝线结尾。我并不是嫌弃女儿“笨”,而是我意识到了在陪伴这个事情上我缺乏耐心。所以咬了咬牙后跟,带着女儿冲上了小区下面的小山坡。

毫不夸张的讲,这个小山坡可以称之为周围居民的娱乐飞地。因为地块没有挂拍,无人管护,土地又有独体的坡地地势,天然适合各种户外活动,燃放烟花,种菜偷菜,抄捷径去公园,当然还有放风筝。因此毫不意外,当我和女儿爬上这个小山头的时候,上面已经是人声鼎沸。

显然,春日午后并不是一直有风的。女儿拖着风筝跑了一阵后,只要一停下来风筝没几秒钟就会掉落地上。借着间歇,我教会了女儿如何整理风筝线,以及如何避免打结的技巧。甚至把我单手放风筝的绝技也教授给了她。这次,我并没有着急,等我去山顶转了一圈回来,我发现女儿虽然还是没有掌握我教他绝技的技巧,但是已经学会了基本的理线。

只是我依然理所当然的认为女儿拖着风筝在没风的时候一阵乱跑没有太大的意义。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是也不是。风口上的猪固然能够飞上来,但是没人知道风口什么时候在哪里到来。而在这前,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超低功耗蛰伏是一种应对,努力维持既有高度,在风来的时候抢得先机也是一种应对。前者也许更加从容,但是后者却有更多样的视界。不存在谁比谁更高明,而是要能在蛰伏的时候深刻内观不忘为什么出发,也要能够在需要外求的时候无风冲刺起飞。

坦率讲,跟女儿每次放风筝运气都挺不错。没等多久,风来了。为了给女儿展示我的单手放风筝绝技,我甚至还给自己上了难度,直接站在原地,不借助迎风跑。然而我放线的速度以及手指打在绕线器上急促的哒哒声分明是表示的是我在追求在最短的时间把风筝推到最高的高度。可能山坡上没有我这种资深的高阶玩家,女儿看到我这波操作以后在旁边高兴得上蹿下跳,还不忘把偶遇的同班同学拉过来,然后煞有介事的介绍:那,是我爸,放风筝高手;那,是我的风筝,飞得最高的。

女儿的介绍让我想起了自己放风筝的心态里程。为什么我现在会条件反射一样的追求最高效率的把风筝放最高?显然,女儿的介绍是大家最开始也是最常见的心态,就是胜负欲。但是,其实我小时候,放风筝到后面阶段,我更多的是自己独自一个人去放风筝。欲与天公试比高吗?显然这中情况下是毫无意义的。如今回头来看,其实更多是映射内观时候内心对安全感的追求——飞得越高,风停的时候,虽然也不得不收线降低高度,但是在天空停留的时间可以更长,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等到下一次风来,重新爬上之前的,甚至更高的高度。

小的时候,自己挺在乎这一起一落之间的过程的。因为总担心后面就起不来了。然而想起刚才女儿在没风的时候也一直拽着风筝跑,似乎意识到了点什么。我们总说结果不重要,要注重过程。但是真的置身于过程的时候,缺内心安全感可能先失了阵脚。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只是缺少了等风来蛰伏时候的从容。多少年以后,放风筝依然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陪女儿放风筝,是自己以前从未曾想过,但缺失如今看来虽然平凡,但是很值得记住的事情。

固然,没有一个风筝可以一直留在天空,最终都会落在地面,回到放风筝的人的手里。但是,这早已意味着,风筝已不是那个风筝,人也不不是之前的那个人。

–EOF–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