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开启支持 QUIC 的方法与配置

在越来越讲究用户体验的今天,网络带宽的提高已经很难有显著的页面加载改善,而低延迟的优化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TLS1.3/QUIC 是怎样做到 0-RTT 的》中我们分析了TLS1.3和QUIC在低延迟方面的原理和低延迟优势。在从源代码编译 nginx docker 镜像开启 TLS 1.3中我们已经把玩了TLS1.3,没有理由不把玩一下QUIC,对吧?

起初以为,在普及程度上,QUIC因为主要是Google主导,会曲高和寡。但是,查了一下,发现腾讯早在2017年就在生产环境应用了QUIC:让互联网更快的协议,QUIC在腾讯的实践及性能优化. 结果显示:

灰度实验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其中 quic 请求的首字节时间 (rspStart) 比 http2 平均减少 326ms, 性能提升约 25%; 这主要得益于 quic 的 0RTT 和 1RTT 握手时间,能够更早的发出请求。

此外 quic 请求发出的时间 (reqStart) 比 h2 平均减少 250ms; 另外 quic 请求页面加载完成的时间 (loadEnd) 平均减少 2s,由于整体页面比较复杂, 很多其它的资源加载阻塞,导致整体加载完成的时间比较长约 9s,性能提升比例约 22%。

既然大厂都已经发车,我司也就可以考虑跟进了。稳妥起见,决定先在自己的博客开启QUIC,然后再逐步在线上业务进行推广。

方案概览

方案非常简单:不支持QUIC的浏览器依旧通过nginx tcp 443访问;支持QUIC的浏览器通过caddy udp 443访问。

由于nginx近期没有支持QUIC的计划, 作为一名gopher, 因此这里选择caddy作为QUIC的反向代理。后面会介绍caddy的具体安装和配置方法。

对于支持QUIC的浏览器来说,第一次访问支持QUIC的网站时,会有一次服务发现的过程。服务发现的流程在QUIC Discovery
有详细介绍。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步:

  1. 通过TLS/TCP访问网站,浏览器检查网站返回的http header中是否包含alt-svc字段。
  2. 如果响应中含有头部:alt-svc: 'quic=":443"; ma=2592000; v="39"',则表明该网站的UDP 443端口支持QUIC协议,且支持的版本号是draft v39; max-age为2592000秒。
  3. 然后,浏览器会发起QUIC连接,在该连接建立前,http 请求依然通过TLS/TCP发送,一旦QUIC连接建立完成,后续请求则通过QUIC发送。
  4. 当QUIC连接不可用时,浏览器会采取5min, 10min的间隔检查QUIC连接是否可以恢复。如果无法恢复,则自动回落到TLS/TCP。

这里有一个比较坑的地方:对于同一个域名,TLS/TCP和QUIC必须使用相同的端口号才能成功开启QUIC。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提案里面就是这么写的。具体的讨论可以参见Why MUST a server use the same port for HTTP/QUIC?

从上面QUIC的发现过程可以看出,要在网站开启QUIC,主要涉及两个动作:

  1. 配置nginx, 添加alt-svc头部。
  2. 安装和配置QUIC反向代理服务。

配置nginx, 添加alt-svc头部

一行指令搞定:

安装QUIC反向代理服务器caddy

上面我们提到对于同一个域名,TLS/TCP和QUIC必须使用相同的端口号才能成功开启QUIC。然而,caddy服务器的QUIC特性无法单独开启,必须与TLS一起开启,悲剧的是TLS想要使用的TCP 443端口已经被nginx占用了?

场面虽然有点尴尬,但是我们有docker:将caddy安装到docker中,然后只把本地的UDP 443端口映射到容器中即可。

于是我们创建了一个docker-caddy项目。Dockerfile 10行内搞定:

caddy 服务配置文件/conf/blog.conf:

启动docker:

开启Chrome浏览器QUIC特性

chrome://flags/中找到Experimental QUIC protocol, 设置为Enabled. 重启浏览器生效。

测试QUIC开启状态

重新访问本站https://liudanking.com, 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chrome://net-internals/#quic。如果你看到了QUIC sessins,则开启成功:

当然,你也可以给Chrome安装一个HTTP/2 and SPDY indicator(An indicator button for HTTP/2, SPDY and QUIC support by each website) 更加直观的观察网站对http/2, QUIC的支持情况。

理工男是如何选择iPhone 8 (Plus)和iPhone X的

上一台手机是iPhone 6 Plus 64G, 使用到现在将近快3年半。6p在升级iOS 10以后,速度就算不上流程了,使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时候尤其明显。特别是使用支付宝付款的时候,经常卡在story board画面,没少受后面排队哥们白眼。

现在(2018.03)并不算是购买苹果这代手机最好的时机,因为一般最好的价格都是出现在双十一。而且本着早买早享受的原则,现在入手其实体验周期也间接变短了。这次考虑换机原因只有一个:6p实在是不能战斗下去了。虽然并不喜欢这代的iPhone,但是,也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了:选iPhone 8 (Plus)还是iPhone X?

习惯性的打开哈乎看了一下,纠结着两个选项的人好像还挺多的:

  • 你会买 iPhone 8 还是 iPhone X?
  • 你会选择买iPhone X还是iPhone 8,或者其他手机?
  • iPhone 8 (Plus) 和 iPhone X 你会买哪个?为什么?
  • iphone X 和 iphone 8/8plus 哪个更值得买?
  • iPhone 8/8p/X,不知道选哪个?

其实上面的问题只会越看越不知道自己选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背景。

这里我就不卖关子,直接给出自己的选择:iPhone 8 Plus, 容量看自己的需要,因为自己的6p是64G且容量将满,因此选的是256G。主要理由如下:

face id解锁交互用在了错误的场景

face id解锁是一个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交互方式。我仔细体验过同事的iPhone X,成功率尚可,但是做不到「存在于无形之中」。人脸解锁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半成品。

这一点类似于汽车行业之前大规模使用触屏代替物理按键(呃,好吧,马斯克同学还在坚持在特斯拉车型中大规模使用触屏……),不是说触屏控制本身存在技术障碍,而是在这个场景中使用了一个高成本且不合适的技术。

我甚至无法想象晚上在被窝中要解锁iPhone X时,必须要让手机的主动探照光闪瞎狗眼的酸辣情景。那么,什么场景是适合face id的呢?我认为是在结合其他id因子的安全领域,比如在大额支付时,使用touch id和face id进行双重校验。

iPhone X的全面屏是个笑话,全面屏最终都会变成笑话

齐刘海问题肯定算不上优点,但是问题并不大(好吧,其实苹果开发者还是挺吐槽这个刘海带来的额外开发工作量的……)。重点是,全面屏在当前阶段并不是一个手机尺寸上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发展方向。

以前手机尺寸的发展方向是变薄,有些厂家甚至以此作为卖点。但是几年下来,还有哪个厂家将自家机器薄作为卖点?就连以前乔帮主健在时,发布会现场直击从文件袋里拿出来的iPad Air也不在突出它薄的数值了。

空口无凭,我们看一下苹果历代16款手机的厚度数据对比:

结果是不是很意外?

  • 从iPhone 5开始,苹果手机的厚度基本就没有太大变化。
  • iPhone 6是迄今为止,苹果最薄的手机。
  • iPhone 6开始,苹果手机厚度是逐年上升的!
  • 更加有意思的是,iPhone X是水果这5年来最厚的手机?

那么这个问题跟全面屏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看一下全面屏的定义:

全面屏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手机的正面全部都是屏幕,手机的四个边框位置都是采用无边框设计,追求接近100%的屏占比。但其实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全面屏幕定义,而比较主流的看法是要有18:9的屏幕,正面取消任何实体或者触摸按键,只有一块完整的屏幕,而且屏幕占比至少要达到80%以上。显然目前有很多手机虽然也号称全面屏幕,但屏幕占比却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所以看上去边框很宽,并没有特别好的效果。

所以,仔细想想,你就发现,在现阶段各家手机屏占比越做越高的今天,全面屏已经基本成为或接近事实,并不需要为了迎合这个概念而调整手机本来已经验证多年的设计,尤其是正面的按键和触感器排列。这一点上,锤子手机罗永浩是深谙其道的,他发布的坚果 2 Pro手机宣传语就很准确「Almost 全面屏」?

因此,当前阶段,行业对全面屏的疯狂追捧跟当年恨不得手机能够用来切菜的追逐是如此神似。当然,也有头脑清醒的人只是跟着喊口号,但是并没有真的跳进坑里,比如老罗。

手机是需要握持使用的,两边的边框是一定会有所保留的,无论是iPhone X还是小米的MIX系列。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厂家疯狂宣传他们全面屏的同时,却没有告诉你,他们把手机两旁的边框做了轻微加高和立面加厚处理,当你进行从屏幕边缘划入屏幕操作时,感觉手指被一个圆铁丝顶了一下一样,还不如以前「正常屏」手机顺滑。而iPhone X的全面屏还有一个额外的槽点:话说你提高屏占比是为了显示更多的信息吧,但是你看看iPhone X现在的屏幕显示情况,很多情况下屏幕下方很大一截都是空的,要这铁棒有何用?

小结苹果的全面屏:

  • 全面屏是一个伪概念,在当今屏占比越来越高的今天,全面屏就是个概念和幌子。
  • 在屏占比提到到一定程度以后,对用户体验影响的提高就很小了,甚至会降低用户体验。
  • 如果一定要为了全面屏而改变正面的一些布局,无疑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的做法。

iPhone X的优点

但并不是说iPhone X就全无优点。

结合其深度传感器使用的Animoji可能如当初Emoji一样影响整个行业,前提是深度传感器能够迅速降低成本并普及。

摄像头双重防抖对于喜欢拍照的同学来说更是锦上添花。

OLED屏幕显示效果主观观感的确非常赞。

选择iPhone 8 Plus的困扰

  • 没有辨识度。其实换手机有好几天了,但是同事根本没有发现我换了手机。但是,iPhone早就过了可能装X的年代了,所以也没觉得损失什么。
  • 多年使用同一个设计ID的产品。6p用了三年多,8p估计也会用2年以上,意味着6年都用着一个外观的产品。这点自己并不排斥,要知道设计不是一直向前的,有时候还会轻微倒退。正如我一直觉得ThinkPad T61/T400的设计是一代经典,因此我现在还在用着这10年前的笔记本电脑做一些简单的文档处理和网页浏览。
  • 手机重量历代之最,用久了手腕疼。但是有些人觉得这才是质感
  • 玻璃后盖易碎。但是有些人认为这才叫温润如玉。

其实上面说的都谈不上困扰,只是你选了8p以后需要考虑能否接受的小妥协。

为什么不选择iPhone 7 (Plus)?

选iPhone 7 (Plus)的唯一原因当然是价格。但是,作为一名理工男+参数党,通过研究苹果这一代的芯片发现,iPhone 7可能并不适合自己。

从上图可以发现,这两代CPU的制程一个是16nm, 一个是10nm. (苹果历代CPU参数可以参见这里。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测试,A11芯片都比A10芯片能效更高,续航时间更长。而iPhone 8 Plus更是做到了在电池容量比iPhone 7 Plus少10%左右的情况下,续航反而增加了一个多小时。

另一方面,A11采用的是两个高性能+4个能效核的设计,比A10多两个效能核。理论上A11的CPU跑分会更高。使用Geekbench 4也应证了这一点:

单核性能提升23%,多核性能提升76%!

之于iPhone 8 Plus加入的无线充电,聊胜于无吧。倒是快充功能在紧急场合能够发挥一点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换机频率不高,因此,对于自己而言,iPhone 8 Plus更加适合自己。而且这几天购买正好碰到3.8女王节活动,直降1000,性价比也不算低。

总结

不选iPhone X有很多理由,选择iPhone 8 Plus则是因为被动选择。虽然当前的iPhone X只是一个半成品,但是库克肯定认为它是以后苹果手机的发展方向,自己对下一代iPhone X也没有任何期待。因此iPhone 8就是苹果以iPhone 6为设计语言的一代产品的绝唱了,这也算是自己选8的一个原因。

macOS无法打开app应用程序的解决办法

macOS Sierra以后(EI Capitan, High Sierra),默认只允许打开来自Mac App Store或苹果的有效开发者发布的应用。你可以在「System Preferences -> Security & Privacy」查看当前状态:

如果是从网络下载安装的app,在打开时可能会遇到这两个问题:

  • YOUR_APP is from an unidentified developer,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open is?
  • YOUR_APP is damaged and can’t be opened. You should move it to the Trash.

可以尝试在终端中执行sudo spctl --master-disable(需要输入密码)以允许打开任意来源的app:

如果执行成功,「Anywhere」选项为选中状态。「Security & Privacy」状态如下:

如果需要关闭「Anywhere」选项,则在终端执行sudo spctl --master-disable.

注:打开该「Anywhere」选项有安全风险,请确保你在打开该选项是了解app的来源,只信任自己清楚来源的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