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没有快车之后

去年跟朋友们核查聊天的时候,我经常跟他们说的一句话是,互联网没有快车了。但那个时候,我们谈论归谈论,但是,依然觉得作为个体的自己,似乎有某种特殊性,当然还有盲目高估的安全边际。如同那天下午成都难得的冬日暖阳,虽然嘴上抱怨着疫情三年绵延无绝期,但是又似乎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不行,至少当下这样逆来顺受似乎已经锻炼出了一项技能。谁知,转眼就迎来了管控政策的大反转。如同被很多人当做互联网最后一条的宇宙条,在年底更是率先举起了裁员的大旗。

直到前两天知道了玉伯要离职。

我跟玉伯并不相识,甚至微信也是在得知他要离职时临时加的。但在集团内部,技术同学对玉伯都有一种特殊的respect. 这种respect可能是他身为高P在内网接地气、真实、简单直接的发言,可能是做出的一众产品和框架还不忘在各种分享会上传道受业,可能也有从前端同学口里了解到的技术包容和鼓励,当然可能以上全部都是也不是全部。

玉伯的离职当然跟能力是否胜任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人提类似的问题,可能是少不更事的无知,当然更可能是蹭热点的无良。玉伯在集团内部某种程度来看是一种精神图腾——一种代表了某企业相对纯粹技术路线能达到的天花板。他的离开,对于这群人,除了respect之外,也是一种信仰坍塌的失落。

在疫情之前,我拟定了一个了解除互联网各个行业的“周百里计划”,也就是期望每周辗转百里路程实地去跟各个行业的从业者聊天、干活,然后做一些实体投资。然而疫情让这个计划还没有开始就被迫收了起来。但是在B站看到一个UP主在几乎同时段做了类似的尝试。于是跟着这个UP主了解了电竞、火锅、水果摊、丧葬、眼镜等等行业。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拍摄,不能说大部分行业都很艰难,除了那个多年经验的火锅店因为店面是自持生意非常好,其他行业都是哀鸿遍野。当然,我相信,疫情之后,各个行业应该已经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但是这种利润空间让互联网从业的我们经常觉得性价比太低。

然而,现实是,互联网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价值回归。这个逻辑的底层向上无论是看玉伯的离职,还是之前鹅厂某T13的辞退,其实都是遵循这套法则。这不是大家日常说起来轻飘飘的降本增效,一个显著区别点是,这是行业的回归,而不是某个企业短期阶段性的调整。

记得几天前回来路上跟快车师傅聊了聊他最近的接待量。他说他上个月从广州回来以后现在每天跑车其实挺充实,与个月流水能做到1.2万左右,但是每个月要给平台3700的租车费,很纠结与是否投资24W购买一个专车还是16万自购快车。我给他算了一笔账,暗示他其实这已经是行业计算好利润率,无论怎么选其实差别都不大,能做放大的工具其实不多,要么是夫妻两个人都投入,要么是雇人帮自己跑,但是需要投入的资金可能会比较多。他听完,沉默了一下说,从广州回来也算是更多的时间能见到孩子,碰巧今天是他身份证上的生日,本来想吃鱼的,送完我这单估计是赶不上了,但因为是回家单,半小时后也就可以到家休息了。听他说完,我也陷入了沉默,感觉成都初夏的夜渗人的凉……过了良久,我嘱咐他别忘了把高速费加上。虽然这个嘱咐换做其他司机我可能是个小心思在提醒他不要乱添加费用,因为我最近已经发现了多个司机的不诚信行为,但是那个时候我是真的希望他能把自己的本分利润实打实的赚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