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付宝到支付鸨,信用的双杀

从支付宝到支付鸨,信用的双杀

似乎每年年底支付宝都要为了 KPI 放大招。去年的支付宝几乎全盘「复制」微信聊天和朋友圈,今年的大戏变成了「陌生人圈组」——校园日记,白领日记,海外生活,点进去一下差点以为进了陌陌。注意,我说的是「复制」,不是「抄袭」,评价产品一定要回归它解决的问题;我并不是看不起陌陌,而是产品不能背离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PC 互联网时代,圈组经营得最小清新的是豆瓣。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密圈是玩得最优逼格的。支付宝的各种日记,是目前为止见过的最掉节操的。一句「支付宝产品经理都是S13」的智力偷懒吐槽显然暴露了你缺乏思考的习惯,虽然我不反对。支付宝日记的推出本质已然是对齐工具属性的担忧,对社交领域的眼红。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但是却用了很差劲的方式——通过仅允许女性晒照「rou」的方式,鼓励陌生人之间评价,打赏,添加好友建立关系。嗯,我说的是一般的支付宝好友关系,虽然你可能不信。从数据看,这个做法实在是「高明」,但这吃相真的是非常难看。引导人心善恶都有可能取得商业的成功。有一大把选择的时候,为何不站着有尊严的赚钱呢?况且这种方式并一定比这种难看的吃相利益低。

至于支付工具,人们心中是有一个不一样的「安全感」期望的。日记的粗暴引入,在用户关系数据飙升的背后,其实是在消耗支付宝品牌的信用。支付宝评论中的头像是可以点击查看详情的,虽然部分敏感字段做了打码处理,但是对于做黑产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微信的公众号是不能点击详情的,微信群可以查看详情,但是添加时候会显示来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的不同。

圈组最头疼的就是 spam. 支付宝的方法「高明」得让你怀疑人生:仅芝麻信用750以上的可以评论。你说芝麻信用750以上的绝大部分会洁身自好,但是你怎么能无视遍及中华大地的刷子呢。你看现在评论里面的 spam 有多少是赤裸裸的说互加好友提升芝麻信用,甚至有高芝麻分用户已经把这个变成了一门生意。曹政说,征信是一门大生意,而我之前一直以为芝麻信用是拥有绝好基础和机会的,无论是数据规模和纬度还是本身的土壤。鄙人也很小心的对待自己的芝麻信用,闲鱼、58交易都会把芝麻信用当成一个硬指标,低于某个分支的买/卖家都会毫不客气的屏蔽掉。但是,经过这一轮刷子的洗礼,信用的通胀堪比当年的金融危机。然而,我并不幸灾乐祸,而是真的替支付宝感到可惜。

锤子 MIX,锤子 MacBook

锤子 MIX,锤子 MacBook

十月真的是数码爱好者的嘉年华。

在我生日的那天,迎来了锤子 M1/M1L的发布——虽然这跟我是否生日本来没有半毛钱关系。晚饭因为妞儿要为我小小庆祝一下,所以回来只看到了相声晚会的尾声。于是,在看回放的情况下,看到了凌晨两点。坦率讲,因为我内心的感情色彩,我并不适合评价 M1到底怎样,我甚至不太关心它手机做得怎样。关注锤子,更多的是希望理想主义者也可以创业成功,说人话就是,站着也可以挣来干净的钱。从来没有如此迫切的希望一个人、一个企业可以成功,老罗和锤子是第一个。

随后发布的小米 MIX 被行业吹上了天。有时候,追求制造业的极致可以带来体验上的提升的;有时候,去用并不酷炫的手法踏踏实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会带来认同和信任。锤子和小米很多方面行事的区别在于此。

期待了很久的 MacBook Pro 终于更新了。添加了噱头大于实际用处的 Touch Bar,接口全免阉割为 USB-C, 连自家嗯 iPhone 也被淘汰……

对了,标题请用四川话朗读。

微信小程序——一种可能

微信小程序——一种可能

前天,微信开启了「微信小程序」(即之前张小龙口中的应用号)的公测,迅速刷爆朋友圈。微信如今的规模和对用户时间的霸气占有,让人不得不感慨——微信的每一个公告跟国务院发布通知一样,将影响整个行业。

看下张小龙对「微信小程序」的定义:

什么是小程序: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从技术上看,其实没什么新的东西。有人会觉得就是旧瓶装新酒——就是 web app(例如MacTalk 池建强)。但是,做技术的人一定要警惕的一点是:很多时候,应用本身发生的场景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例如 twitter 之于碎片时间,facebook 之于社交,微信之于移动互联网。

「小程序」要做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这似乎是一个老掉牙的结论。有人会说,这跟百度的轻应用、直达号,以及一众的浏览器内置的 web app 链接(导航)不就是换了一个名称吗。从实现原理和呈现形式上看,的确是这样。这种以 PC 互联网思路打造的占领流量入口型浏览器(广义上),都把一个假设当成了事实:我只要铺安装量,就有流量。这个假设不成立主要有两点原因:

  • 安装量与流量的确是正相关,但是手机的更周期比当年 PC 的更新周期可是短好几倍的。你真的铺的过来?你真的自信一个用户换了3次手机以后你的 app 还能留在他手机上?
  • 绝大部分用户平时使用的 app不超过10个,而80%的时间被一两个 app 占有。而微信已经拿到一张门票,这也就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铺垫了前提。其他 app 倒不是不能生存,但是能分到的流量十分有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浏览器」有两层含义:

  1. 微信应用号是浏览器。能提供浏览器的是操作系统,微信就是小程序的操作系统。技术细节可以看可能吧作者阿禅罗列的微信提供的组件和接口。简而言之,微信用 native code 为微信小程序打造了一个浏览器,让 web app 可以调用一些 native 接口,具体是哪些哪——这个规则由微信自己制定!有人说,这不还是一个浏览器吗?是也不是。它的确尝试打造一个浏览器,但是这个浏览器依托的土壤异常贴合场景,异常肥沃。总所周知,手机上输入成本大。但是别忘了,一次启动唤醒使用的成本更大——这种成本不会体现在用户每次使用的痛苦上,但是却决定 app 的生死。提供启动唤醒率,排除产品类型和体验上的差距,开发者能做的无非是运营好内容,然后做推送召回。大家回忆两个常识数据:1. 微信公众号文章打开率比其他 app 打开率高多少?2.有app 的推送打开率能超过微信聊天推送打开率的吗?微信能做到这两个数据傲视群雄,不只是因为有张小龙,微信就是为这个场景而生——微信推送的都是用户之前订阅关心的,无论聊天内容还是公众号(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你能更加理解为何微信严控公众号每天推送条数了吧);你看 Fenng 不是已经关了微信推送,改为直接人肉轮询微信看消息了……想象一下,如果小程序可以在聊天中使用,是不是好有意思?
  2. 微信应用号是 web app store. 苹果的 app store 多少人眼红以及看不顺眼。但是无奈前面有两堵高墙:硬件和操作系统——能把这两个都玩好的目前也就水果公司一家。Google 无心手机硬件,专注做好了其中一个。微软两个都想拿下,两个都做得掺不忍赌——即使 Windows 占据了90%以上的桌面操作系统。微信两个都搞不定,所以,他选择让自己变成独特的浏览器,开辟一个自己定义规则的新世界——微信的聪明和可怕尽在于此。

有人说,手机上除了微信,还有其他风景。那是当然,只是那里缺少车水马龙的热闹与繁华,而这里提供了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