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世界杯

这几日,自己的一片旧文《40块钱解决IPTV内网融合》知乎被越来越多的人点赞和评论,这似乎在提醒着我,又一届世界杯真的来了,虽然比起往届晚了那么一些。

四年过去了,自己依然是一个资深的伪球迷。我的这种“伪”有一些代表性:对这项运动球员、球队的故事和技术层面的了解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关注这项运动代表的体育精神和快乐传导;也有之于自己独特的一面,那就是通过每4年的赛事,能把自己很多过往的经历通过4年的节点串联成线。如同时间穿梭的入口,把很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在一个时间点上进行压缩;有如同时间长河上的灯塔,是触发不远后可以回望和参考的坐标。

上一届的世界杯,难忘惬意的仲夏夜,比赛虽然看得不多,基本上每场都能跟妞儿在家安排上烤串和啤酒。虽然支持的卫冕冠军德国战车止步于小组赛,遗憾万分,但是自己坚定地开启了一趟新的旅途。

今年的世界杯,自己第一场重点关注的比赛依然是德国队的,对手是更有意思的日本队。上半场德国的表现,让我看到了大学时候才开始关注德国队时的那种战车精神和独有的技术魅力,然而下半场又让我看到一个形似神不似的就影子。也许四年过去了,德国所谓的痛定思痛也并没有真正找回迷死的自己。这跟自己四年前开启的旅程又何其相似。我依然期待德国队的下一场比赛,我确定不会有第一场比赛那样战战兢兢了。客观、真实地认清问题,坚韧、卓识的尝试解决,这是亘古不变的进步朴素哲理。团队如此,个体亦然。

显然,今年的冬天会比往年冷一些。上周的老友聚、茶话会,我感受到了不同大厂、不同职位对温度下降的焦虑以及明年的隐忧。今天与好友促膝长谈之后,更让我更加感受到了我们这类所谓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中(下)产相同的困惑。那就是,在解决了基本生存诉求以及基本的小资本积累之后,如何兑现内心的理想主义价值。我想阶段性的、正面的、不全面的、尝试性的回应一下这个问题:

  • 理想主义价值往往伴随着社会责任感。这群理工男没有悲天悯人的无病呻吟,但是往往都沉迷于宏大叙事。
  • 宏大叙事本身是中性的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但是,对现实缺乏直接的参考和指导性。如同这句话本身。
  • 学会接纳扫屋的自己于,合适的时候扩大营业面积。扫天下的不会是具体的某个人,往往是一个领域中共振协同的群体。
  • 我们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竞争胜出才有机会,这的确是社会达尔文的准则,但是不要高估过往的经验作用。
  • 我们对现状的不满、行动的局限正说明我们的弱小和不够强壮。筹码永远是上桌和不下桌的基本保障。
  • 我们坚持的价值不一定最终在我们有效的时间精力里实现,推别人一把不会让自己有什么损失。
  • 精神内耗是一种勤奋有带有自我欺骗满足感的原地打转。放过自己,走出去,哪怕只是跟下班的工地工人打个招呼聊个天。

前几日,读黄奇帆关于货币的锚,他提到有宏观锚和微观锚和价值锚。时间如此,对于自己,我想是,理想主义,世界杯,足下。

升级MacBook Pro M1 Pro啦

因为上海疫情原因,定制的21款MacBook Pro 16 inch足足等待了两个月才到手。

这是自己的第三台MacBook Pro,具有基本一样的功能和外观设计理念,尤其是那个电饭锅magsafe充电口。所不同的是,这是一台搭载苹果M1 Pro CPU的机器。机器到手后,前后断断续续花了半个月把应用、数据和环境都配置好了。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这次迁移记录。

系统迁移及兼容性

自己现在在用的是2015款MacBook Pro 15 inch. 考虑到M1架构与Intel架构的差异性,以及看了一些power user的反馈,这次迁移没有使用Time Machine。而是直接 one by one 配置安装配置的方式。最开始以为工作量会比较大,但实际迁移过程中发现,自己常用的应用也就那么几个。而自己最开始比较畏惧的环境配置,因为之前很早就做了云同步,所以也是比预期快很多的就完成了配置。

在M1上运行Intel架构的应用,会经过 Rosetta 2 转换,有大概20%的性能损失。在活动监视器上面,也可以通过 kind 查到到。目前常用的软件基本都能兼容,这块目前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开发环境

golang的环境可以一路next配置完,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兼容性问题,而且编译速度极快。

自己是重度 alfred 用户,从10年前开始切换到mac, 就购买了mega授权。但是切换到新机器后,发现很多workflow依赖的python都没法工作了(macOS 12.3以后移除了python)。恢复的话主要两步:1、自己下载安装python; 2、因为python路径发生了变化,还需要更新workflow到兼容m1的版本 或者 手动修改workflow中写错的路径。

java 8 环境,如果追求m1原生和性能,可以考虑 azul jdk,但是可能存在一些兼容性问题。主要是一些依赖的lib可能没有m1原生版本。因此,我的选择是同时安装了一个 oracle 版本备用。

使用感受

关于M1 Pro/Max的性能,我推荐极客湾的苹果M1 Pro/M1 Max评测. 这里聊一下自己作为一个典型的开发者的使用感受:

  • magsafe回归了,140w快充太赞了。magsafe充电口也是为什么我的上一台macbook一直坚守在2015款的重要原因。而140w的快充基本上稍微补点电就可以用半天,对于有时候动辄一天的会来说,基本没有了续航焦虑。
  • 整机功耗非常低,日常开发非常安静,风扇基本不转。从系统监控看,95%情况下,功耗在15w以下。不得不感慨苹果的精准刀法,这个功耗你用ipad原装20w充电头其实也能勉强用,但是就是会时而触发从电池借电。而根据我之前的经验,这会非常容易造成电池鼓包。因此,我现在随身携带的是一个 type-c PD的应急充电头是30w的,同时满足手机电脑充电,我推荐你也这样做。
  • 刘海摄像头还算能接受,基本不影响日常使用。这么大的挖孔当前只有一个1080p的摄像头肯定是战未来的,毕竟库克是库存管理大师。这也就意味着,这代的MacBook Pro模具应该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颇有点iPhone 12回滚iPhone 4的味道。
  • 指纹识别比较方便,在这个基本都标配的时代,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 键盘也随着magsafe的恢复,基本重新回到了2015款的手感。但是键程显然还是比2015款短,能有80%的舒适度吧。

新的笔记本到手半个月了,即使加上之前2个多月的等待,这段时间用来下来也是挺开心的。苹果在这个产品线上重新找到了当年 Pro 的那个味道,自己也很久没用到能让自己如此满意的电子产品。配上好鞍,重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