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做了一个《QUIC 协议解析》的部门分享。主要介绍了:
- 什么是 QUIC
- 为什么是 QUIC
- QUIC 应用现状
PPT在这里,需者自取。
这是一篇月末总结,如果你是不小心被标题吸引误入,那么我更加建议你把这篇月志读完。既来之,则安之?
三月工作上发生了挺大变化,很多老朋友离开了,很多新同学加入了。无论是离开还是加入的人,里面都有自己喜欢和欣赏的人。成都的圈子只有这么大,鄙人都祝福他们。
自己又回到3年前的类似位置,做着类似的事情,此乃物是。三年前犯过的错误、苦恼纠结的事情,无一缺席,但是已经没有了当初面对类似事情的不确定性,此乃人非。
这个月重新找到了写字的愉悦感。在某些平台居然还被特别推荐过,我跟妞儿说这是一件funny的事情,没有开心的成分。算是把延期了好几年的课程补上了一小步。
在这个过程中,鄙人也开始逐渐体会到了自己订阅的公众号作者写作的内心感受。写作的目的可能有很多种,但是对于某一类人来说,写作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分配特定时间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可能在写作开始之前已经在潜意识中发生。写作就是讲这些思考的尘埃落定和梳理的过程。另外,根据我的观察,一般擅长写作的人,大多都是逻辑清晰且沟通起来很愉快的人。
三月挺幸运,包括今天。接触到了很多交流起来很愉快的人。鄙人跟妞儿说,遇到聪明的人的时候,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热爱。这种热爱跟基情没有关系,对于没有那么熟络的人,珍惜交流的效率和时间;对于熟悉的人,会聊很多平时不会聊的话题和看法。要知道,其实这个世界上,能够一起沟通和讨论一些深度想法的人太少太少了,遇到一个,怎能不喜?有那么一群人,注定就是寂寞。
马上而立之年了,责任随不至于越来越重,但是却只越来越真实。这个月似乎也硬着头皮处理了很多家庭上的事情。也许有时候过于追求效率,以及当面揭穿一些人的套路伎俩吧,给人的感觉是脾气太冲,经常惹恼很多人,包括家人。在这个点上,我从来不抱怨什么路长且累呀,什么不理解呀。我挺同意韩路的观点:如果你对目标足够清晰和强壮,那么做一些事的时候必然会有取舍和付出。想通了这件事,很多事情就是理所当然的,哪里还有什么抱怨。我花了挺长时间想清楚这个问题,也会有心情郁闷的时候,也会有到家以后,熄火在车里闷两分钟的时候,但是只要踏入家门,我必然是女儿的好爸爸,妞儿的好丈夫,父母的好儿子,而这一切,内心是举重若轻,毫无纠结的。
三月:
三月开始,南方逐渐进入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在期待四月中,2018已经过去25%.
再过几个小时,春节长假就结束了。我想,不管过去的一年过的怎样,大部分工程师们对开年的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是有所憧憬和计划的,我也不例外。只不过我选择了把前年在吴军老师《硅谷来信》上看到的《五级工程师和职业发展》重温了一下(版权原因,我这里无法提供原文的链接,但这一定阻挡不了聪明、求知若渴的你)。如果你看过原文,我依然觉得你不妨看看这里的思考,因为我所思考的可能更贴近实际的你。
著名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曾经给出过一个五级物理学家的划分,吴军老师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五级工程师”的划分:
五级工程师的划分非常简洁,但是却有点抽象。我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人物,方便大家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个主观划分,上面的大牛在每个人心中的位置因为了解程度和和主观倾向不同,划分的结果可能有区别。这里只是参照,方便大家自我定位。
尤其要指出的是,我这里并不是要黑王垠。细说起来我还请垠兄吃过饭,应该对他还算了解,只是对于大众来说,他至今(2018.02)还没有向人们展示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产品(无论是面向开发者的技术产品还是面向普通用户的应用产品)。近期他把自己的博客删除了,关于他的消息逐渐少了,也许当他回归的那天,他会直接从第五季跃迁到第三级。 王垠博客在这篇博文发表没几天就恢复访问了,他最近发表的博文《真相》道出了他准备认真写书的计划,采取自愿付费的方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支持一下他,希望他能带了一点点difference.
严格的说,第五级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级别。但是,只要是一个善于思考,手脚轻快的新晋工程师在工作一两年以后,达到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你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事情,那么我想其实是不能算为第五级工程师的。
对于工程师来说,确定性的输入和输出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知道了这个划分以后,如何来指导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打怪升级呢?我觉得需要想清楚以下几件事。
以前跟同事一起饭后散步的时候,我经常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是无法想象的,如果一个人内心做不到真正的谦逊,那一定是他没有见过真正优秀的人。对于工程师级别的划分也是一样的,优秀工程师与普通工程师的差距是数量级的,而不是线性的,更不是想象的只差一点点。回到自己身上,抬头看一下上面?列出的代表性工程师,客观评估一下与他们的差距,是否有种路漫漫而修远兮的感觉?但是,我们并不用失望,要知道,对于大航海时代的船长来说,正式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才支撑着他们战胜了风浪和败血症,最终发现了新大陆。
这个数量级我觉得不用定太大,《The Rise of Developeronomics》提到的“10倍效率工程师”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即每个级别相差10倍。
想清楚了这一点,能大大缓解程序员之间天然的鄙视链,内心也变得不那么天生骄傲。你身边一定会有你觉得是“菜鸟”的同事。对于这类同事,说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输出是他们的3~5倍,可能你不会反对,但是扪心自问你的工作能力是他们的10倍吗?如果这里你需要掂量一下,那么就默默放下你心中对他们的相对优越感吧,毕竟你们之间还是在同一个级别,你们之间的差距很可能只是时间经验的积累罢了。
此外,级别之间的差距不仅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有数量级的提升,对于能力圈的大小也需要有数量级的提升。你身边一定有薪酬和工作效率跟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差不多的老同事。这类同事工作勤恳,保质保量,人也很nice, 但是每当想考虑晋升机会的时候,总是拿不出像样的亮点帮他一把。这部分人很多是工作能力提升以后,能力圈没有跟上导致的。这里并没有对老同事不敬的意思,我也承认有些老同事是因为性格或自主选择的因素在一个职位上做很长一段时间。
级别之间的数量级差距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因为这也意味着每提高一级,会筛选掉大约等数量级的人,这也就意味着你具备了竞争更好的职位和薪酬的机会。近几年,很多人都感慨说「IT行业的红利要逐步过去了,我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代失业的民工?」,也有很多开发者不无担心的说「AI都会写代码了,会不会让程序员失业?」其实,这种担心至少目前来说是多余的。要知道,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淘汰人的不是机器而是更优秀的人。至于AI,现在只能说是「智能的人工」,依然任重道远。
上面说了五级工程师其实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级别。一般来说,主程、核心开发人员可以认为是这个级别。对应到医疗体系的话,至少是主治医师才能算第五级。吴军老师在文中举了一个第五级工程师的例子,方便大家自我评估:
这个人在京东公司任职,老板让他做一个工具,找出那些不断帮助女(男)朋友买书的读者。他自己知道在公司内找谁去要数据,如何确认两个人可能是男女朋友,而且经常买书。也知道自己在京东公司的环境里,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开发工具。以及为了方便客户使用,这个工具应该有什么样的基本功能。
如果你达到了第五级,恭喜你已经登堂入室,可以欢快的向第四级工程师进发啦。但是就我身边的观察,很多达到这一级别向后发展的路上,往往容易走一些弯路:
如果你成功完成了第五级的修炼来到了第四级,那么我觉得你至少从薪酬上已经超越了80%的IT从业者。这个级别的典型的工程师有:巨头里的小组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中小互联网公司里的技术总监、CTO、架构师、DBA等。对应到医疗体系的话,至少需要是医院的科室主任。
这个级别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打交道,同时心里默默认为是聪明人的最多的群体。这个群体聪明、勤奋、好学,是其负责的具体工作的佼佼者。很多人,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也就是其职业生涯的最终阶段了。除去自主选择停留在这个等级的那部分人,更多的人是卡在了对整个商业行为的理解,或者说是认知升级没有跟上。
很多工程师,脱离了公司或者组织,是不知道如何赚钱的。如果希望继续升级,一定要建立对整个商业行为完整的认知。具体到操作层面,可以在公司内部孵化项目或者产品,然后推向市场。整个过程中,你自然会学会如何争取资源、利用资源,如何在修海湾大桥还是修浮桥之间决断,如何做获取种子用户、如何营销、如何做市场放大推广,如何调整模式验证模型,最终实现变现。最终变现的规模不需要达到一个亿的小目标,公司项目或产品能到100w流水就够了(如果你在巨头工作,你当然可以花半天时间就刷到100w,但是聪明的你一定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公司暂时不能提供资源进行项目孵化,那么可以尝试独立开发者做side project(但是不应该占用工作时间). 个人项目变现规模我觉得10w就够了。这个数字并不难做到,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随便看看INDIE HACKERS 上面开发者的经验之谈。当然,这个过程不会非常顺利,大部分时候,你可能最终是学会了「如何cancel项目」,但是,谁TM care呢?少年,勇敢站起来继续lu…
很遗憾,鄙人也还在仰望这个级别,更多是思考这个层级人的特质,见贤思齐。如果你觉得自己做到了这个级别,欢迎发表您的高见。
这个层级的典型人物有巨头的部门leader, 产品leader(微信张小龙应该算第2.5级),中小公司的CEO。也就是我们大部分时候泛指的换联网那部分「财务自由」的人。对应到医疗系统,应该是院长这个级别。一路上,接触了不少这类人,他们身上也的确有一些特质非常吸引人:
不仅是作为一名工程师,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免不了挫折。但是一定记住复利的魔力:如果我们选定了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在做计划和选择的时候争取做到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在自己之前积累的前一步上的。否则,在原地周围折腾是难以发生质变的。时代发展太快,可能很多人心中都缺乏安全感,但是试想你手里如果握着一个几年以后可以增长数十倍的筹码,心里也就不再慌张了。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情之一是人口基数大。天朝的工程师群体虽然占人口比例不算大,但是基数已经非常大了(千万级)。改变不了规则就尝试去争取自己的位置。只要你超过了平均水平之后,越往前,惯性越大,竞争的人越少,看到的机会越多。所以,不要抱怨房价一直上涨了,房子毕竟是要卖给能够支付得起售价的人,如果我们当前买不起房,很可能只是我们当前的位置拖了社会的后腿?
任何时候,稀缺的人才都不愁机遇。最近也在思考一个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是什么。看到了刘未鹏的一篇分享,挺有感触,摘录如下:
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他独特的个性知识经验组合。这种组合1)绝无仅有;2)在实践中有价值;3)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具体到工程师来说:
我所说的,必然不可能都对,取走你所需要的。新的一年,祝大家开工大吉,升级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