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罗的十字路口

上个月写随笔《李想的理想》的时候其实已经了解到老罗要进军播客赛道。相较于早年创办锤子科技以及近期宣布的泡面而言,这次大众都异常默契的认为老罗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节目名称《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是对乔布斯科技与人文的致敬,另一方面也是老罗自我阶段性的自我调侃吧。

截至这个月底,已经出了两期节目,虽然先前肯定早有谋划筹备和存货,但长谈内容达到这个更新频率,老罗还是挺拼的,看后期这个节奏能保持多久。

陆陆续续看完了前两期节目,没有错过任何一秒内容,有些段落会倒退回放。本身就是长谈的节目,两期节目完整听下来。第一期李想,第二期小鹏。按说下一期应该是李斌了。如果真的如此,我倒有点期待老罗能否从没有未来的公司创始人那里聊出一些能影响自己先前认知和判断的内容。

回到已经看过的两期内容,李想的内容其实把我之前已知的内容进行了完整的串联,没有太多的补充内容。但是其在节目中完整的表述的自我强化学习的理论、实践,以及基于这套方法论下对未来AI、机器人的判断还是让自己非常惊奇。而关于AI的发展有两个看法还是洞见的,一个业界其实不太看得上的朴素而精准的是OpenAI的关于AI的chatBot, agent, 管理者, 组织者的阶段划分;一个是模型能力不断内化提升,落地场景不断外化为流程的双循环进化理论。而后者其实也是自己已知在一些工作落地场景里面一直有模糊思考,但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精确表达,后面做的一些事情其实也在验证这个理论。

李想的思维其实非常理工科,很多兴趣和观点让自己有很深同频共鸣感。但是反观其事,又是一个不太理工科的方式。而他总结这一期都是一次次深刻的痛苦和教训带来的。老罗问及他为什么很早就明明有机会选择小富即安,但是偏偏走上了更加艰险的创业之路,两者都动容了。某种程度上,任何个体的选择,只要守住了底限,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井底之蛙,自以为知道和了解全球的资讯、历史,任何信息都在指尖触手可达。但是我们真的知道吗?我们真的有必要知道吗?看完节目,我有点明白为什么Tim在100小时生存上岛以后,会在总结里面不断提及所谓的“知道”。

而第二期小鹏,因为之前并没有系统看过何小鹏的信息,很多内容对自己而言都是全新的。整体听感上,小鹏的思维和表达就是自己更加熟悉的很理工男,甚至可以更加精确到计算机科学专业男。直率,知道就给直球,不知道就承认没想清楚不知道。这里有老罗提问的功底,更多是小鹏的个人特质。但是,如果从企业经营上看,跟李想比较,小鹏无疑还处在更加前期的成长阶段。但是,显然他更加的知道和理解技术细节,但是也有一种之前履职过阿里带着的一点“废话文学”味道。因此,如果从钱包投资的角度看,我会毫不犹豫的继续追加前者,而会对后者一直保持关注。如果说有所失望的话,应该就是小鹏其实有点故意的在梳理技术,会更加在意自己在宏大叙事上的表达和铺陈,而没有太多的细节和实操内容的分享。而老罗的节目也专门安排了这个环节来迎合观众的胃口,也不是不能理解。只是从上一代互联网红利中投身实业,在国内真的没有几个,还是希望小鹏能够走得更高更远一些。

两期节目听下来老罗提问的节奏和套路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无论是对话题的把控,还是对嘉宾的引导,都非常到位。尤其是对李想的提问,几乎没有任何废话,都是直击要点。对小鹏的提问则稍微有点宽松和铺陈,但是也在情理之中。老罗的提问其实是有技巧的,既不会让嘉宾觉得被逼问,也不会让观众觉得无聊。尤其是他会在关键节点上进行一些总结和升华,让整个对话更加有层次感。也会简短的讲一些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能前两期嘉宾的行业和话题重合度比较高,总觉得这两期节目多元化缺了点,就看下期嘉宾是谁。如果内容10期以后,都能达到这两期节目的声量和传播量,商业化应该是个水到渠成,也是老罗做起来很舒服的一件事了。

理想的李想

最开始知道李想是在大学时候。每每溜达到中关村,一个“中学生”创办的企业屹立在微软、新东方等众多大公司、巨头之中,难免对其人其事感到好奇。后面家里换车,发现满足当时自己使用场景的产品还真的只有理想。用钱包投票其产品的同时,又再次引起了对李想的好奇。

很多人对李想的印象是“理想汽车的创始人”,但我更愿意称他为“理想的李想”。因为他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独特的思考和坚持。毕竟,行为其表是容易被模仿的,事实上,L系列取得市场认可之后,模仿者众。甚至有人调侃,李想凭一己之力,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市场认可的“新能源”。

恰逢昨晚深夜回家,回看了i8的发布会。正好看了李想主讲的前半段。虽然发布会后,股价似乎很不买单。但是,在疲劳而闷热的深夜,能让自己如白驹过隙的仔细倾听半个多小时,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而这种魔力的原点来自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

李想的演讲中,郑重的阐述了他对SUV的理解。这算是正对一个长得很像MPV的i8的质疑的回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因为在我看来,李想的演讲中,最打动我的并不是他对SUV的理解,而是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而在这个网络环境越来越噪音话的时代,很多人是不想也没有耐心看到背后这点。

用户的需求其实并不是某个天马行空想法的造物主降临。而是有很多细致而系统的全面展现,甚至是润物无声。当你习惯它的时候,你并不有所直觉,但是当你回过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而这个点上,其实让我在某个时刻有了当年会看乔帮主演讲的感觉。

新能源汽车是民用制造业和科技的制高点。与“为发烧而生”不通,李想更多的是在阐述硬件和软件为产品和体验买单,典型的新时代的包豪斯思想。比如,小米的电机卷参数,而理想的自研电机卷静音。很多人觉得这可能是雕虫小技,甚至“无用”。但正如很多重大的变革,往往萌芽的时候很难就被看好。或者说,一开始的看好往往意味着本质的不看好。

而任何商业最终都要回归市场。而李想不止一次的证明了其对市场和商业的理解。比如,mega 的增配和涨价,i8 的定价策略等。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执迷不悟,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不凡”。市场需要教育,但更多时候市场需要挖掘和引导。而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家都有如此的洞见,跟不要说行动。

几个月前,因为限价单导致没有买入理想的股票还耿耿于怀。如今看了发布会有种很不理智的投资上的爱屋及乌。但是依然再次选择了用钱包投票。这也是自己的一次思想和行动实验。这笔单子,一年以后再见。

再议移除 macOS 中被企业策略强制安装的 Chrome 插件扩展

几年前,通过移除 macOS 中被企业策略强制安装的 Chrome 插件扩展的方法把某公司提供的安全方案的 Chrome 插件扩展移除掉了。时过境迁,如今安全软件已经全面转为自研。并且 Chrome 企业策略管理方案也有所改变,趁着周末简单记录一下。

检查策略状态

在 Chrome 地址栏输入 chrome://policy/。在我的电脑中,可以看到浏览器新增了一个 ExtensionInstallForcelist 的策略。

移除强制安装的插件

之前文章中提及的删除插件方式依然有效:Chrome 的插件安装在 ~/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Google/Chrome/Default/Extensions 目录下,除去 Temp, 每个文件夹对应一个插件,把不需要的插件文件夹直接删除即可。

移除企业管理策略

/Library/Managed Preferences/ → 删除 com.google.Chrome.plist

defaults delete com.google.Chrome ExtensionInstallForcelist  # 删除用户级策略
sudo defaults delete /Library/Preferences/com.google.Chrome ExtensionInstallForcelist  # 删除全局策略

然后重启 Chrome 即可。

防止策略被重新添加

防止策略被重新添加的关键在于找出是哪个软件在添加这个策略。如果使用的设备是公司资产,请确认相关操作符合公司的安全要求。这里就不展开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