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生存思考

记得第一次看到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时候,心里真的被这个精妙的理论结构震撼。简单的五个层次,能解释清楚很多历史和当今个体的种种行为和现象。但是,一直有一个理所当然的误解,以为社会的发展会把群体慢慢稳步的推向更高层次,而当今的我们似乎已经稳稳的停留在了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层次。

然而,疫情的出现,给人类上了深刻而痛苦的一课。而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引擎,面对这次的疫情封控,让很多人意识到,相对于诗和远方,每天必然要面对的是最真实的一日三餐,是生存。而这个现实,让一个群体整体深刻的意识和去思考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回到五年前,十年前,是断然不能想象的。

以前我一直跟身边朋友讲,在法理范围内,上海及是一个有钱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但是,经过这次疫情的淹没,可能会发现那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 connections and resource.

未来的趋势大家似乎都觉得很明确,但是未来的休止符总是那么不确定,每次来的时候总是让人措手不及。在上海的朋友开始改变和调整生存方式,甚至那天在阳台跟同事吃饭的时候,也不约而同的聊到了if x, then y这个话题。而我们几乎都做了类似的选择和准备。而这种话题,可能在以前被自我感觉良好的这群人眼里是一个挺遥远的话题。正如,很多人其实都错误的以为防火墙和护城河离得太远,根本听不见也不愿听见真实的炮声。

尽量低杠杆。人性很矛盾,对确定的损失天然厌恶,但是却对杠杆可能导致的巨大潜在损失熟视无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杠杆带来的潜在更大收益的意义远小于潜在风险。对于房产依然是这个观点,绝大部分人哪怕已经购入了房产,其实也没有卖出交易经验,对于大件商品的流转难度和周期完全没有概念。

相对低的风险已经是一种收益。人类社会的很多活动都是一种相对运动。

现金流一直重要。不仅要看组成和多少,还有真正的cash. 电子支付其实远没有理所当然的可靠和便捷。如果你有过不屑于长辈不会用手机支付,一直用现金支付,那么你应该也不难会体验到被打脸。

生存的要素是否足够强壮。很多人可能已经落入了中产阶级陷阱,被欲望社会推着往前走,而浑然不知。看到过挺多小年轻同事,背着很高的房贷,过着高消费的生活,自我感觉良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多人在生存的要素上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贷款也要上豪华品牌的丐版车。

财富自由不是目的,只是换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不用纠结到底自由需要的数字到底是多少,先想清楚你要去的方向。不要只是浅薄的只是为了逃避眼前的困难和问题。

对自己的身体多感兴趣,多研究。相信我,你一直都在关注你的灵魂,但是一直没有很物理的关注过你的皮囊。

岁月难静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如果有能力,多多帮助擦肩而过的人,哪怕只是释放一个善意,一个微笑。

一次有意思的求职旅程

蚂蚁大学看到融云的一个分享。作为曾今关注过这个领域,并且尝试过加入这个垂直领域的自己,很快察觉到分享内容水分含量偏高。不过这个不重要,在各种包装的今天,这种过分的包装反而是一种高效筛选的的方式。结合最近面试比较多,不禁想起了自己一次挺有意思的求职经历。

那是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次离职,虽然过得挺拮据的,但是居然觉得自己可以gap一下,顺便找找工作。然后逛到了Y公司可以remote的工作机会。简单过了电话面试后,邀请我到深圳线下面试。那个时候自己也是非常理想的愣头青,谢绝了云巴的差旅垫付,自己订了票就去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才工作一年多,车、房、娃负担都扎实的担在肩上,银行卡压根就已经没多少现金,然而,就这么去了。

飞机落地比较早,凑合的吃了顿麦当劳当午饭后,发现面试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索性就顺着马路边探索了一条枯水的河流。深秋时节,穿着外套顺着河岸走,一度感觉些许炎热,河床基本干枯了,露出怪石嶙峋,还有现代派的混凝土,没有什么生机,像极了我当时平静的心情。不过深圳毕竟是深圳,即使是那样的地方,岸上人们的步伐也是如此的急促。

沿着河岸走到一座桥边,拐进一条不宽的街道,到了Y公司。公司很小,只租了不大的几个放假办公,但是外面排队面试的却不少,但是技术似乎就只有我一个。如今想来,互联网的躁动在那时算是一个高点了。笔试题目比较有意思,自己答得中规中矩,然后是跟CTO的聊天。问的问题很细,自我感觉答得还行。坐在我右手边的助理笔记记得很认真,CTO背后的窗户很明亮,他告诉我深圳的产业链优势,很多我认为复杂的东西在他那里都觉得举重若轻。整个过程不到两个小时,从楼上下来的时候,我甚至在想对方开多少我才会接呢,哈哈哈

下午的时间尚早,正好去腾讯剃须刀找基友的路上要路过深圳大学,于是摸进了深圳大学,在足球场坐下的瞬间,抬头看见对面的腾讯大厦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太好了。惆怅,不确定,责任,失望,焦虑,感怀…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角落,一拥而上。仿佛流浪他乡之人,收到了难以排解的不公。有时候翻看自己当时在看台上拍的照片的时候,我总是尝试回忆自己当时到底在想什么,似乎每一个细节我都记得,但是似乎每一个感受已难觅。

从学校出来,没走多久到了腾讯楼下。坐在招行和腾讯的空地中间,没有想其他事情,只是单纯的发呆。也许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懂得了跟自己相处的重要性。

晚上跟好基友们聊得挺开心,老班长W打死也没想到他一个东北人能在深圳跟一个成都人相遇;学霸B依然让我们等了许久才扭扭捏捏的从楼上下来跟我们吃饭,路上还念叨着等吃完要回去加班,我去他二大爷的;基友X全程地主之谊,饭罢把老婆哄回家,然后给我闪了个电话出去洗脚,哈哈哈,很正规的那种。那晚我们压了挺远的马路,聊了聊生活的日常琐事,但是谁都没有提工作,也许这是两个少年开始怀念少年那种感觉的转折点吧,时间真的是把杀猪刀。

回到酒店凑合躺了3个小时,起来打了一个破烂不堪的滴滴去了机场。有人说来了都是深圳人,但是深圳可能不要我。也许这也让我无意中躲过了一次行业的洗牌。

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快要成为一个互联网老兵了。我在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其实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惆怅与焦虑,这并不是事后的轻佻,而是后面的更多职场经历其实告诉我,你以为是难的时候,其实往往还不是最难的时候,你以为多么严重的颠覆与挑战,其实都是自己在短时间尺度上的自我催眠放大。过去的经历其实成全不了自己,只有现在的自己能决定你要去的方向。如果有后续的年轻人能看到这篇博文,祝你能早日领略到这点。

假期随想

年前各种忙碌,赶在放假前把想做的事情基本也都算落了个调。到公司上班最后一天顺利约上了好友小酌,非常愉快难忘的一次长聊。

事情也许是做不完的,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因为我们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本质上的无所事事,所以需要一些事情来装点外在和表面。索性,这次春节假期前后连接着休了几天年假,于是有了这几年来最长的一次假期。

春节长假自然离不开传统的主题。这点我倒是非常传统,挺反感年轻人毫无内在的标新立异。只不过今年因为老家的变故,一下子不知道春节应该回哪里过年。如果我一直说父母,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是一个过程,一定可以逐步适应的。某种程度上,我可能也是女儿严重的“保守父母”。在两个新居都吃了团员饭,陪父母打了一下午麻将,陪女儿在乡下肆无忌惮的燃放了烟花,陪妞儿看了一下午昏天黑地的电影,事后想想其实也挺乐呵的。新居、老宅也许都跟家没有绝对关系,家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今年从初三开始串门,我也给他们记录了很多雨雪天气聚在屋檐地头“聚众赌博”的照片,这可能也是以后女儿说我old traditional的把柄。我也顺带回去看了看,妞儿说我这是废墟中凝望,其实也是内心重建的过程。

来年的希冀其实跟过去几年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要具体做的事情差别挺大的。为此,内心还在小紧张中期待,于是转头研究了一下今年投资的策略和技术路线😝

很喜欢罗翔在十三邀中的一个论述,他说道,他最看重的特质是勇敢。从这一点触发,能理解他很多关于回到过去、重来一次的论述——本质上不在于是否重来一次能做的更好、避免苦难,而是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依然坚持当初的选择。回到自己,初心不变:底层理性,但纵情向前;直面问题,保持希望。

应该说过去一年是心态改变挺大的一年,一直认为心态往往决定了内心的能量,因此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这个角度看,其实一直都不太担心自己。但是,有时候过于关注如何和自己相处,无意间对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思考不足。从这个角度看,需要更加热情一下,热爱当下以及周围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