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这次选的是iPhone 15 Pro Max

自上次换机“理工男是如何选择iPhone 8 (Plus)和iPhone X的“以来,手上的iPhone 8 Plus 256G已经使用了5年半,远超出了当时自己计划的使用周期。期间,自己动手换过一次原装电池,目前手机健康度还有94%,甚至在iPhone 13发布的时候,提前已经买好了手机壳,但是一直没有下手。主要的原因还是跟自己上一次换机在iPhone 8与iPhone X之间选择了前者有很大关系。虽然五年多以前自己在理工男是如何选择iPhone 8 (Plus)和iPhone X的所表达的有些观点是略带狂妄和偏执的,但整体而言,现在回头看之前的观点,依然是自恰的。这也是我手上的iPhone 8在iPhone 13发布时机能就开始触及瓶颈仍然坚持没有换机的原因。就我个人而言,这两年我一直还是想等待指纹的回归、iPhone 4/4S 设计语言的复兴,以及标准接口的引入。如同把2015款MacBook Pro一直坚持用到“文艺复兴”的2021款MacBook Pro——抛弃touchbar,复古回归的外形、功能键,标准的耳机、HDMI、读卡器、USB-C接口等,虽然多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刘海屏。

如此看来,今年即将发布的iPhone 15系列有那么一小半打动了我——标准的USB-C接口,而指纹能够通过侧功能键回归依然毫无希望;另一半则是手上iPhone 8已经在手上物尽其用——机能见顶,存储已满,而据说即将要发布的基于台积电3nm的A17芯片会挤一大口牙膏,至于会不会打脸,我们拭目以待。至于全面屏,或者说带有灵动岛的打孔屏,自己至今依然不觉得是好的设计,目前来看是等不及了,权当无关痛痒的设计来接受。因此,本次换机,我要解决的痛点有以下几个:

  • 解决机能问题。这点应该很容易,A16其实也够打,但作为参数党,A17还是期待一下。RAM尽量上8GB版本,iPhone 8 3GB内存在当前软件环境下的确捉襟见肘。
  • 存储问题。希望把以前的照片都同步到相册中,日常也多给生活留一些记录。512G起步,看价格决定是否上1TB版本。
  • 一天一充电的续航问题。iPhone 8因为是10nm工艺,电池容量也偏小。因此现在一天至少两充,外出有时候还是不太方便。
  • 拍照问题。略懂摄影的自己已经把iPhone 8的那颗摄像头用到了极致。从iPhone 4升级的4800万像素超采样到1200万自己还挺有兴趣。

所有这一切的指向来看,自己这次应该会购买 iPhone 15 Pro Max 512G ~ 1T 版本。

以上文字是在12日晚等待发布会前写下的。然后,第一次熬夜看完了苹果完整的秋季发布会,内容大家都看到了,从我的诉求出发,我只能说“ take my money”。

因此毫不犹豫也幸运抢到了首发的iPhone 15 Pro Max 512G。如果你要问为什么没有上1TB,我智能说存储上面很苹果,只好妥协了。几天使用下来,主观优缺点总结如下:

  • 依然没有接受全面屏和Face ID,只是不再介意,其他的当初的期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 这次更新的钛金属质感的确很棒,但是因为要带手机壳,使用体验上更多是体现在重量的改进上,配合上这次倒角的改进,握感和重量几乎一克不差的匹配了自己的预期。
  • 虽然根据极客湾的评测,PM的续航相比上一代有所退步,因此这次的3nm被很多人嘲笑为类似888的火龙。但对于日常app重度使用,从来不玩游戏的自己来说,续航相比8P有了显著改善,从之前的一天2~3冲,到现在一天1冲,睡前还可以保持20%以上的剩余电量。
  • 高刷和超瓷晶面板屏幕让自己收获到了预期外的观感和手感上的改善。
  • 拍照和视频录制有了较大改善。很庆幸选了PM,5倍长焦效果很能打,也正好弥补了之前8P只有1,2倍焦缺一个长焦的短板。
  • Type C 不仅带来了接口的统一,还支持各种通用的外设。影视飓风把这个作为15系列最大的升级亮点也毫不为过。我也顺带购买了100w的车载充电器,单独下楼一次也要给车立马换上。

每次换手机我都愿意花点时间来记录,不仅因为自己是一个数码爱好者和IT从业者,还有一个朴素的原因是,现代的生活让我们身边其实很少“随身物件”,手机算是一个,因此我尽量降低自己更换手机的频率,同时每次也借着换手机的切换点整理一下自己对物在生活中的理解和心态。

Have fun!

后疫情时代的生存思考

一年多以前,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疫情迷雾中,自己写下了一篇博文一点生存思考。转眼,疫情已经开放大半年了,是时候小结一下自己思考之后的实践情况,以及新的观察,然后贝叶斯修正自己后面的生存实践指南。

行动上,在去年的5月份,儿子出生前的当天上午,跟妞儿去做了房贷的提前还款,把自己的杠杆彻底卸载。那个时候提前还贷的人其实很少,因此前后也就十几分钟就办了完了申请,然后等着扣款。二宝这小子还真的是从还没有出生开始就各种buff加成。现在来看,只是前文知行合一的一点点实践罢了。但实际上自己计划降杠杆思考了很久,理论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周期原理就不赘述了,也并不重要,因为你总能找到解释你的行为决定支撑理由,尤其是现在看来似乎还有那么点先知先觉的时候。真正在去年自己上班路上让自己下定那个决心的其实就是那个追求安心的金钱观。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个月在去杭州的路上自己如此被老钱的中产,一个阶层的自我修炼所触动。

现金流上,开始有意识的做规划和管理。因此,在国家个人养老金计划出来的时候,拍手叫好,花了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决定要满额购买都退休。同时,把自己手上的资产做了一下整理和腾退,然后把闲置资产流转成了现金流。另一方面,开启了家庭支出上的超低功耗模式——前提是不降低和影响家庭的生活水平。其中一项是自己毫不矫情的喜欢上了每天1h的地铁通勤,因为不需要开车,路上可以看很多的资讯和听很多播客,速度还更快。还有一项是暂停了家庭新购车的计划——需求上二宝的到来其实不推迟也未尝不可,但是家里的车的数量现在是足够的,也不想陷入自己鄙夷的额中产消费陷阱——这一项还没有完全跟妞儿达成一致,看后面会不会打脸吧。

个人健康上,做得很差,整体上负分。去年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有隐隐的背部疲劳疼痛感。每周计划恢复的运动量也没有在放开之后执行。

与人的连接上,相对平稳。同时也向阶段性难捱的朋友放出了一些善意,不图回报,但求他们少年归来。

今年的环境一言难尽,可能我是属于特别容易满足的那类人。因此,并没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多年来理财投资上的训练,让我深刻的理解情绪的廉价和轻佻,另一方面也是历史的尊重和未来的敬畏。很喜欢王德峰教授说过的一句话:第一先解决生存,然后追求个性,这是一种创造,而不是简单的等待社会变好。追求个性,是一种理想的诠释,但是要提防披着攀比外衣的鄙视链——后面这句是我加的。

又回杭州

虽然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一次出差,但是落地杭州的时候,猛然发现疫情三年从来没有回过杭州。当然,这个帽子也不能这么理所当然的扣在疫情上,事实上,疫情期间也有过往东、向北的差旅,甚至去过杭州的上海,但是就是阴差阳错的与杭州绝缘了三年。

工作以来,在杭州只住过一家酒店,而且是一家每次跟同事说起来都要解释一番的一个小酒店。可能这就是理工男很多东西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不愿意主动的让其陷入不确定吧。因此,这次一如往常的住进了同一家酒店。航班晚点,凌晨一点过的店招算不上明亮,但是依然具有熟悉的辨识度,这也让我不禁想起了以前在楼底焦急的踱步、仓促的电话。走进大厅,前台轻快而毫无怠慢的问好驱走了一半的疲惫。

周遭都很熟悉,只是公司有些办公楼已经退租了,可能无法再刷脸进入。但是楼下的那家吃不惯的杭味面,以及那家买过手机充电线的超市还是一如当年的营业着。去公司的路上随手扫了一辆自行车,在”热不死你“的天气下骑行到了公司楼下。离第一次来杭州,正好十年。而这时,我发现自己的心态比以前放松了许多。

杭州是自己第一次来就喜欢上的城市。那年的曲径通幽,怡然自得的西湖,那年车水马龙,星光灿烂的黄龙体育场。有种说法叫做出道即巅峰。我之于杭州从客观上看也许是这样,以后每一次的来杭都会有不同的心忧。直到那次怎么也要在凌晨赶回成都的奔袭。但这次,内心却非常安宁。并不是问题没有了,也不是放任了,而是在一些点上找到了内向的满足。正如过度的关注是另一种忽视,完美的自恰是另一种矛盾。

所以,返程路上的暴雨变得毫无波澜,再次航班的延误却让自己二刷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博客,并为作者送上了肯定和赞赏。对于朝夕相处的自己,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