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人变多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自己应该还在备战法考,只是进度不是太乐观,只是基本面上的啃完了刑法。所以,索性也没有参加去年的考试。

这本来应该是回想起来略有愧疚和遗憾的事。但是随着经理和见过的事情越来越多,不由自主的放慢了这条支线的节奏。

我依然没有忘记那晚听完罗翔老师到公司演讲的内容,以及当初备考的初衷。2024元旦前夜在商场的书店陪女儿逛书店购入了罗老师《法治的细节》。

但是,很多时候自己越来越沉默。按照罗永浩的分类,我也是典型的攻击型人格。在略微惊讶的感叹自己这种行为转变的同时,背后也是长长的叹息。

这是一个经不起异议和批评的时代。不看实时和你的观点是什么,如果被分类为异议和批评,然后也就没有了然后。

这甚至是一个不能够容纳讨论和建议的时代。在电气化时代,很容易触电,索性很多人选择了“关我鸟事”。

这是一个越来越沉默的时代。毕竟在泰山压顶之前,虽然苟且,但是感受就是那样的岁月静好。

我也在生活中逐步把自己研究兴趣从理工科,分出了一部分精力到人性。

有时候,会阶段性的感慨人性看起来复杂,却不难驾驭。我知道哪些技巧可以达到自己目的,内心尽量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技术性的尝试。但我清楚的知道,这种技艺毫无关乎勇气,甚至是带有功利的利己主义。

这种行为方式的轻微改变并不妨碍自己去做一些认为值得做的事。我逐步的理解了一个成年人的复杂性,尤其是在时间上的分裂和矛盾。跟以前不同的是,我尊重他以前的内心愤懑,也尊重他如今的沉默不语。

短视频戒断三个月以后

暂时没想到太好的题目,姑且先这么叫吧。

其实不存在“戒断”,因为只是在过去的某个时刻,决定把手机上的短视频都卸载(抖音)或关闭(微信短视频),看看会发生什么。另一方面,也不太准确的记得是不是三个月。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对抗,哪怕中途有几次尝试重新打开,但是都坚持不了几分钟,总会一遍遍的出戏。

今天打车回家的路上,司机是一个喜欢在等红绿灯时候高效刷抖音的主。因为好奇他短视频的类型和内容,因此我很认真的在后排看了几个司机师傅看的视频。剧本段子演绎和情绪爽文的老套路,实在也没啥新意。默默带上了耳机继续听小宇宙。

阶段性的来看,自己可以毫无负担的说我对短视频已经失去了兴趣。

于我个人,非常反感这类产品利用人性贪痴嗔的点。但是我并不否认短视频本身的信息意义。如同读书被莫名其妙当成一种似乎更加优越和高雅的活动一样,看不看短视频也丝毫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味。如同,很多人把短视频作为获取信息的窗口,而自己最近喜欢基于搜索和大模型获取信息。说到底,依然是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效率的区别。

只不过显著的区别是,自己关闭短视频后,明显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能更好的控制自己作息的规律。

我有一个很主观的判断,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一定会逐步衰落。因此,我很好奇短视频什么时候会迎来这个转折点。如同当年父辈很多流行的时尚都会逐步成为过去。而这一点,短视频的流行久期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也许这是对人性更加基本的弱点的挑逗的胜利?但依然更希望未来的产品不是比谁对人性弱点利用的更加极致。

时间的话题总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刨根问底。但这个问题的底层一定会回到人生本没有意义。回到过程和体验的探寻,至少要能够回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历的时间时候会不会主动回忆,并能够及其点什么。如此来看,短视频应该以后也没有机会出现在自己的时间线上。

十年——序

成都今年的六月一如往常的感受到了阳光灿烂,但主观上却没有丝毫的闷热。

如此舒服的夏季,伴随相对辛苦的工作节奏,很多事情都在兑现着十年前的点点滴滴。

无巧不成书。

没有特意安排,甚至每周爬山计划尽量想避开的都江堰,在十年后的那个时间点上如履约般故地重游。跟妞儿在同一个地点合影,只不过拍摄机位从当初的三脚架变成了已经意识逐渐独立的女儿。回来的路上邂逅了难忘美味的一碗面。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今年团队 outing 阴差阳错重头戏去到的南澳岛正好是自己4年前就默默记下的一档关于自己十年前的座驾视频的绝美取景地。十年后家里同一个时间点添置了新的座驾,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个智美伙伴置换掉。更多的是看着这些延伸自己足迹的新老伙计,每个车窗、翼子板上的弹痕也好,凹坑夜班,它们都忠实的记录着过去十年走过的数十万里程。

是为序。